港股IPO业务蓬勃发展,中资券商纷纷加大在香港
作者: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日期:2025/10/17 浏览:
截至10月16日,今年共有73家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IPO募集资金总额达1886.98亿港元,同比增长227.75%,新股融资规模全球第一。
此次IPO庆典背后的保驾护航力量来自关键中介机构,其中中资券商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中国证券公司在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中成为主要保荐人、全球协调人和账簿管理人。港股IPO保荐承销主导作用凸显。以中金香港、中信证券(香港)、华泰香港、中信建设国际等为代表的龙头中资机构位居今年港股IPO承销榜榜首。
为抢占市场先机,今年以来中国安防企业国际化布局明显加快,以香港为“桥梁”,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通过设立新子公司、扩大营业执照等措施,向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中国券商业务大放异彩
10月16日,云集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建银国际。目前,两家或两家以上证券公司同时保荐一家公司港股IPO的模式在香港股市已经越来越陈旧。一位香港股市投行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中信证券在新经济企业和国际资本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机构客户众多;而建银国际则拥有更多具有商业银行背景的私人财富来源。
云集联席保荐人阵容体现了港股融资市场的活跃态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股权融资总额今年香港股市融资额(含IPO及再融资)达4375.9亿港元,同比增长260.41%。
在此背景下,中资券商香港IPO业务蓬勃发展。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作为保荐人参与25起IPO,排名第一;中信证券(香港)保荐18宗IPO,排名第二;华泰金控(香港)保荐13家IPO,排名第三。
从IPO承销情况来看:中金公司以340.29亿港元承销金额排名第一,承销商32家;中信证券(香港)以256.71亿港元的承销额排名第二。承销商数量为28家;华泰金控(香港)、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的承销金额分别为164.81亿港元、95.61亿港元和62.06亿港元。
王荣坤 洪氏首席执行官孔兴瀚资产管理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格局意味着优质发行人资源正在加速向少数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中国券商集中。对于其他中小投行来说,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市场份额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今年‘A+H’类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数额几乎是港股IPO募资数额的一半。这些项目主要由中资券商承接,他们对国内投资机构的偏好了解很深,近年来在对接和交付海外企业资本机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球发行网络相当完善。”
继续加大对港投资
面对香港股市机遇,中资券商已上阵今年搬家了。近日,国联民生证券发布公告称,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已于10月3日正式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颁发的交易牌照。
国联民生表示,贸易权牌照的获批,标志着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场业务布局取得重大新成果,为全面拓展核心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牌照将为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开辟“投行承销、股票销售与交易、股票托管业务”三大主要业务空间。
此外,9月底,华安证券公告称,子公司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批六号牌照; 7月,国金证券表示,公司子公司国金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正准备申请与资产相关的虚拟许可证; 6月,国泰君安国际获得香港首张中资公司虚拟资产全牌照。
与此同时,中资券商也在加速“布局”香港:8月,首创宣布拟设立全资子公司“首创业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该子公司将在香港设立持牌子公司; 6月,西部证券拟投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在香港设立“西部证券国际金融控股”; 4月,东北证券公告称,拟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港元。
中资券商相继“落户”香港的背后,是跨境投融资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北证券均西部证券和西部证券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设立香港子公司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国际投融资需求”和“服务实体经济跨境投融资需求”,顺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趋势。
还有不少中资企业不断给香港子公司“输血”。今年以来,广发证券、华安证券、东吴证券相继宣布对香港子公司增资,显示了对海外业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信心。
面对广阔的市场机遇,中国安防企业开始致力于境内外业务协同发展。中信建投宣布将推进投行整合,继续拓展在港业务范围市场,实现中概股回归、港股私有化、跨境收购等各类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华泰证券也表示,将继续巩固在跨境资本市场的中介地位,巩固在香港市场的优势。
机构普遍预计,国际化布局将很快体现在券商业绩上。申万宏源研究报告称,受益于港股市场交易活跃及IPO表现,带动积极处置国际业务的券商三季度有望释放业绩大幅增长。国泰海通研究报告称,港股IPO崛起意义重大,有望进一步推动投行业务收入增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新闻)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播报最新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一扫关注(新浪财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