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前三季度信用违规被罚9.81亿元
作者:365bet登录日期:2025/10/14 浏览:
炒股时查看金麒麟分析师报告,作者专业、最新、全面,助您挖掘潜在题材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25年,金融管理将继续“滑”、“零容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始终“从严”。 10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监察局共发布银行业罚款997起,罚款总额约9.81亿元。
在开出的近千张罚单中,信用违法行为仍然是处罚的“重灾区”。因劳累而预贷不足、贷中评估不当、贷后资金滥用、流动资金贷款违规发放等问题尤为突出众所周知。部分罚款还针对金融服务不规范、信用卡现金装机业务不合规、存储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重要信息等违规行为。在行政穿透全面常态化的情况下,银行如何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合规性,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收到近千罚款
在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大基调下,银行业“严监管”态势,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乡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共被罚款997起,罚金总额达9.81亿元。
从监管处罚力度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仅发布了14张罚单,但总处罚成本高达314.674700万元,平均单笔罚款1000万元以上,强烈的行政信号不断释放;监察局共发布本级罚款306件,罚款总额29438.63万元;监管部门共开出本级罚款677件,罚款总额37151.93万元。
从季度来看,今年一季度是全年罚款金额的高峰。工商总局共对银行业各类机构开出罚款394笔,罚款总额约2.99亿元。其中,本级监察局处罚、没收约1.42亿元,本级监察分局控告、没收近1.57亿元。在强有力的监管影响下,二季度罚款处罚数量较一季度有所减少。政府已经发布了一份银行业各类机构共被罚款231起,罚款总额约1.43亿元。进入三季度,治理力度加大。 7月至9月,银行业共收到罚款372起,罚单金额升至5.38亿元。罚款数量和罚没金额较二季度有所增加,成为全年监管处罚“高峰期”。
综合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罚款规模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降。据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统计,2024年1月至9月,国家和局金融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共发放银行业贷款153笔。没收财产约11.81亿元。同时,今年罚款数量和罚没金额呈现明显趋势。“否认同等数量和价值”的结束。
对于这一变化,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银行业风险集中。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着力推动精准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银行业处罚的数量和规模较去年都有明显下降。这个结果直接印证了监管效果的逐步显现。”他进一步表示,今年监管部门将以高质量监管为引领,以精准施政为基本模式,持续提升施政质量,最终促进大面积垃圾罚款涉及d. 银行业风险。
信贷业务是违规“重灾区”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栏目的主营业务,也是违规行为的“重灾区”,也是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业信用违规罚款数量约占今年前三季度罚款总额的60%,且违规行为呈现出不同性质,关联处罚普遍较高,不少为千万级罚款。
例如,今年1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MaraminG Credit相关违规行为被处以巨额罚款。不仅存在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贷款管理艺术操作操作严重违规、贷款需求估算不足等重大问题。并且,还涉及跨境经营违规行为和存贷款行为。最终处罚1680万元。
2月初,上海华瑞银行因向相关方发放信用贷款、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严重违反整齐操作规则、以贷款管理为主的贷款放款收费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680.12万元。招商银行济南分行也因类似向关联方发放信用贷款、整合收购贷款调查疏忽、债务风险控制严重缺失等问题,被处罚291.16万元。
6月份,政策性银行也因信用违规行为受到处罚。中国进出口银行因超出授信额度扩大某类贷款和政策性业务、不准确计算贷款需求、贷后管理完善。
去年9月,信贷领域大额罚款密度加大。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罚款显示,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机构已收到价值数百万的罚款。其中,Pags贷款业务成为“重灾区”。华夏银行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意外,监管数据报告不合规”被处罚没收约8725万元;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分别被处罚6670万元、6150万元。处罚因素还包括信用违规行为。
为什么总是将合规问题归功于“重灾区”?金融监管监管政策专家周益勤首先评述,信贷是金融主体商业银行方面。资源,直接关系到资金安全和金融秩序,但由于还涉及巨额资金流动,成为传递个人利益的高风险“LUgar”。一些银行领导和员工利用贷款审批、放行等权力寻租,通过非法放贷、收取罚金等方式获取非法收入,随着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罚款自然也会增加。二是近年来,房地产、城市投资等主要行业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压力明显加大。一些银行此前通过延期、重组等方式掩盖的隐性不良资产在行业崩盘期间难以“隐藏”,信贷资产质量问题集中。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大真实性核查力度加大不良资产清理力度,对以非法手段掩盖不良资产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信贷领域罚款数量进一步推高。三是信贷业务同质化加剧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净利率持续较低的背景下,一些银行选择“按量付费”来维持收入水平。为抢占市场份额,积极放宽风险管控标准,降低客户准入门槛,导致LAX违规放贷、资金用途控制等问题频发,最终在监管检查中被依法处罚。
王红英补充说,从业务经营来看,信贷业务(特别是企业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保证金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存在一些风险是有客观基础的。但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总体倾向“重业务扩张,轻控制和风险合规”。特别是业务指标和考核在银行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一些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有效落实内部风险合规要求或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控风险。更重要的是,普遍忽视贷后管理环节,导致信用风险无法即时预警和处置,最终导致违规频发和巨额罚款。
内控管理需主动打破局面
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罚款情况来看,违规行为不仅集中在信用领域。理财、信用卡、保险代理等业务的坚守漏洞也众所周知,成为规避的薄弱环节银行业的风险与控制。
在理财业务领域,部分银行倾向于“重收益、轻控灯”。部分银行对理财投资中非标财产风险上升的风险不承担责任,导致资金偏离PA要求gsi -next;一些银行违规将理财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违规使用理财资金投资股市、房地产开发等限制领域。例如,今年1月,工行私人银行部因“未独立对金融产品进行勤勉风险评估、违规使用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名录中的理财资金、投资评估办法严重违反业务规则、严重违反业务规范等问题”被上海金监局处罚。PAM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政策管理财富。 “
信用卡业务的合规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部分银行对信用卡发卡流程审核不严格,不会充分核实申请人的收入状况和支付能力,造成“过度授信”;一些银行未能控制信用卡透支资金的使用,有的资金非法无意与房地产交易、股市投资等领域。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因“信用卡透支资金使用控制不到位等”被处罚355万元。
整个业务领域的合规漏洞暴露出一些银行内控制度的明显缺陷。针对这些问题,王红英强调,银行内部经营管理要从“思想认识”全面升级。思想层面,要彻底抛弃“重发展、轻合规”的短期思维,深刻认识强监管不是“约束”而是“保护”。只有守住合规底线,才能实现长期经营。在此基础上,银行需要将内部控制理念拓展到不同业务部门,在日常业务中不断渗透风险上升的意识。 逐步形成面向全员的“自上而下”的合规体系。无论是对监管政策的准确解读和落实,还是对人的落实管控和严守,还是在业务一线的严格合规,都需要以“合规”为大前提,通过多个环节共同努力,真正刺破业务层面的合规漏洞。
财政公众号
24小时播放最新新闻及财经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我-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 相关文章
- 2025/10/14银行业前三季度信用违规被罚9.81亿元
- 2025/10/14Lyft 计划从 2027 年开始部署数百辆由 Ten
- 2025/10/14据报道,美国联邦检察官将对首批损失品
- 2025/10/14行业最新研判:储能“黄金”期来临
- 2025/10/14脑机接口的好处将会到来。最高5000万元研



客户经理